一室書香,兩叢新綠,數張劇照。近日,記者走進歐陽中石先生位於首都師範大學的家中,向他討教了當代書法與中國文化之間的血脈聯係。
問:歐陽先生,請談談您對中國書法的理解。
歐陽中石:中國書法是文化的一個項目,她是一種藝術,但藝術不能含蓋她,因為現實中孤立的字太難見到,所以說她的形 式是藝術,她的內容是文化。我們強調書法文化。首都師範大學書法藝術研究所在幾年前就改為了書法文化研究所,我想說,寫字不等於書法,書法要寫文字的內容,文以載道。我這裏講的文化,不單是人文的東西,還包括數理化的東西,因為這些東西也需要用書法把它體現出來。不管是人與自然的事還是人與人的事都要訴諸於文字,而用書法藝術地加以表現更有意義。比如,把書法用在名川大山或室內裝飾上,是極方便、極絢麗的途徑。如果把文化的內容去掉,就失去了她的生命力。我覺得要搞書法,詩不懂不行,對聯不懂不行,哲學、史學不懂不行,文學、法學等等不懂都不行。
問:您此次在政協會議上提了關於漢字的議案,具體是怎樣的想法?
歐陽中石:就是能不能把我們簡化字當中簡化的不好的漢字改好了。我發現有的簡化字簡化的不是筆畫,而是詞。比如“霪”簡化為“淫”。大家知道《嶽陽樓記》中首句“霪雨霏霏”中的“霪”字在簡化後,將“雨”字頭去掉了,簡化為“淫”字,這個“淫”字怎麼理解?原來繁體字中的意思變成了什麼?並且,由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和語文出版社共同出版的《現代漢語規範詞典》的1563頁中,還特注明“不用霪雨”。我的提案中講了對於簡化的不太適當的或者太不適當的漢字糾正一下好不好?恢複對原有繁體字或詞的含義,恢複它原有的正確規範性。明天,我要到社會科學院研究所參加一個關於“漢字複興”的會,我不太同意這個提法,不是漢字複興,漢字從來也沒有衰落過,隻是在新舊交替的時代,漢字出現一些混亂。我覺得應該是漢字更加規範化,更加科學化這種提法準確。
問:書法藝術在新的文化背景下,如何發展?
歐陽中石:3月5日,我曾在《人民政協報》上寫過一篇對中華文化的分析,我覺得有三個內容。首先是故有的中華文化。其次是發展中積累的許多優秀文化,比如先秦經傳、唐詩宋詞等等。更應當注意的是,全球文化一體化的背景下,外來文化進入,中國人不保守,一方麵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