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法理論 > 書論 
傳統的梳理:熊秉明的《中國書法理論體係》
發表日期:2006-10-27 01:21:00 來源:不詳 被閱讀[2026]次

傳統的梳理:熊秉明的《中國書法理論體係》  
    有人說:注意空白的運用是中國畫的一個特色,其實, 也可以說,中國古人的宇宙觀本身就是容許許多空白的。《莊子.齊物論》中說:“六合之外,聖人存而不論;六合之內,聖人論而不議。春秋經世先王之誌,聖人議而不辯。” 《論語》中也說:“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孔子雖然講“學”,但他所講的內容大概隻是“好古,敏以求之”的內容而已,是有所“止”的。後來孟子說:“人有不為也,而後可以有為。”可見,對於“為”、“知”的節製態度,是中國古代文化的一種共通精神,並不隻是講究“無為”的道家獨有的。 

   《易傳》說:“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所謂“形而上者”,是憑經驗不能認識、不能驗證的。所以,它接下去說:“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疾”與“行”都是屬於“形”或“器”的,因此,都是有限製的。同樣,《莊子.齊物論》中也說:“辯也者,有不辯也。”老子也講了很多“大”的理論。這些既可以說是一種辯證法,但也可以說,是對“形”、“器”範圍的努力的一種有限度的看法。《鬼穀子》是一本縱橫家的書,同樣也受了這種影響,它說“聖人”是“以類知之”,或者說是通過概念、分類去認識事物的,但他還比不上真人的“同天而合道”。

   既然最高的道理被認為是不能通過“形而下”的努力去達到的,那麼,教導的方法便不能單純采用分類、邏輯的方法。所以,孔子說:“善譬可以為師”。而象墨子那樣要“立儀”而後言的做法,後來便被人輕視了,認為它局限於邏輯的範圍,是“蔽”於邏輯了。

   這樣,“空白”與形象性,便成了中國古人教導方法的一種特點,體係化、明確所指的做法,隻成了引導人們入門的方法,沒有受到尊崇。比如,亞裏士多德研究修辭是從分類開始的,中國則不重視這一類;西方的軍事著作從具體特征講起,中國的軍事著作則講一般原則;國際象棋的研究也是分類而漸進、通過研究各種具體特征而進步的,圍棋則隻總結了一些口

[1] [2] [3]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