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法理論 > 書論 
烏江林下散之風——邱振中談林散之
發表日期:2006-10-27 01:21:00 來源:不詳 被閱讀[2236]次

陸軍(以下簡稱陸):藝術家的生活,無論平穩還是蹉跎,都會對他的藝術有程度不同的影響。您認為林散之一生的總體特征是什麼?對他的書法藝術產生重要影響的人生經曆又有哪些?

  邱振中(以下簡稱邱):你提出的第一個問題,我認為是“平淡”。至於你說的第二個問題,我覺得有幾件事,第一件是他跟黃賓虹學習,時間並不太長,但是這一點絕對重要。第二件是他出外遊曆,時間之長,碰到的危險之大,在藝術家裏是少有的,尤其是在那麼動亂的時期,簡直是太特別了。第三件是“文革”中沒受什麼衝擊,這很幸運。第四件是他去世前寫了一幅字“生天成佛”,這是他的自我定位、暗示和自信,跟別人截然不同。他一生的精神狀態,用現代的話說就是“感覺的模式”,跟現代一般的書家都太不一樣了。

  陸:請您具體談談他的“不一樣”表現在什麼地方?

  邱:有幾點。一、他對藝術切入的角度和方式跟別人不一樣。二、這造就了他作品的氣息,或者說格調跟別人截然不同。現代理論對一個人的精神生活跟他的作品形式之間的聯係,還沒有太好的解釋方法。我們能感覺到這一點,大概能看出格調、意境,但是不知道它們到底怎樣聯係。當我們通過傳記了解到林散之這麼特殊的生存狀態,特別是他的精神狀態,去世的時候會相信自己成仙成佛了,這太有意思了。聯係到他最好的作品裏麵那種意境、那種狀態,我們不能說對他這個人與作品的關係有了多麼新的認識,但至少這是一個很特殊的個案,給我的印象非常深刻。

  陸:以往類似的先例或相似的個案在中國書法史上還是有的。

  邱:以往的先例非常多,但離我們都很遠,那是過去的時代在那種文化狀態下的產物。林散之幾乎是我們同一個時代的人。他那種遊曆,那種清高,跟他的作品,是一個非常典型的個案。

  陸:可是從林散之的學曆來看,他基本上是從傳統模式裏脫化而出的。

  邱:不管怎樣,他和我們同時生活在這個世界上,雖然我們不是一代人,但我們離得畢竟很近。這一點很特殊。

  陸:您在這方麵結論性的認識是什麼?

  邱:我的想法就是,文化、藝術、人的精神世界 — 他的成長,或者說一個人的成長,實際上是需要前人幫助的,這就是文化的

[1] [2] [3] [4] [5] [6]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