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晉安漢(今四川南充)人陳壽於武帝太康(公元280—289年)中“撰魏、吳、蜀《三國 誌》,凡六十五篇。時人稱其善敘事,有良史之才”①。後世因此把它與《史記》、《 漢書》、《後漢書》並稱“四史”,給予了很高的地位和評價。
同時,也因為如下兩方麵的情況,引發了後世對《三國誌》的論爭,並且綿及千有餘 年,至今未息。這兩方麵的情況及由此引發的論爭是:
第一,《晉書》卷一《宣帝紀》載:“帝(司馬懿)內忌而外寬,猜忌多權變。魏武察 帝有雄豪誌,聞有狼顧相,……既而竟遷魏鼎雲。明帝時,王導侍坐。帝問前世所以得 天下,導乃陳帝(司馬懿)創業之始及文帝(司馬昭)末高貴鄉公事,明帝以麵覆床。曰: ‘若為公言,晉祚複安得長遠。’”東晉明帝聞王導之言所以會“以麵覆床”,是因以 前朝先帝輩用僭竊得帝位為羞,擔心有人效法之而危及晉祚。其後,習鑿齒為了“裁正 ”當朝權臣桓溫“覬覦非望”而著《漢晉春秋》,“起漢光武,終於晉湣帝。於三國之 時,蜀以宗室為正,魏武雖受漢禪晉,尚為篡逆。至文帝平蜀,乃為漢亡而晉始興焉” ②。又在臨終所上表中稱“皇晉宜越魏繼漢,不應以魏後為三恪”,把司馬氏說成是忠 於漢室,反製曹奸的英雄,從而把前朝“推魏繼漢,以晉承魏”的統緒,改為帝蜀而偽 魏。從此形成了西、東二晉截然不同的魏、蜀正閏觀。自此以後,曆朝曆代的政客們出 於政治的需要,或言當帝魏,或言當帝蜀,甚至自東晉迄於有清,改修《三國誌》以正 帝統之風,一直甚囂塵上;學者們則從史書編篡理論的角度論證《三國誌》的帝魏或帝 蜀,有的甚至因此被搞得似是而非,幹脆提出了如“三國,……天下分裂,不能相君臣 ,皆不得正統”的“無統之說”,如宋人朱熹③,真可謂連篇累牘,莫衷一是。
第二,在唐代,由於政府的重視出現了史學勃興的局麵,史學批評的風氣形成,其間 以劉知幾的《史通》影響最著。劉知幾在書中首次提出了《三國誌》在直書和曲筆方麵 存在的問題。《直書》說:“當宣、景開基之始,曹、馬構紛之際,或列營渭曲,見屈 武侯,或發仗雲台,取傷成濟,陳壽……鹹杜口而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