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法理論 > 書論 
潘天壽的藝術
發表日期:2006-10-27 01:20:00 來源:不詳 被閱讀[1679]次

 在二十世紀著名中國書畫家中,我不曾見過潘天壽先生,但是,我覺得很認識他.在他的作品前,我覺得每一點、每一筆都注入全力,都凸顯真誠、剛毅、正直、博大的品格。與其說我在畫中看見花卉、木石、山川,毋寧說我看見“他在”。
    他的畫是寫出來的,他說:“作畫要寫不要畫,與書法同”。(《論畫殘稿》)這樣的話,古人也已說過,但大抵指以篆、隸、行、草各種不同的筆法引用入畫,而潘先生的這一句話,我以為特指楷書。
    書法家的風格有兩大流派,或傾向正楷,或傾向行草。兩派所依據的造型原則有基本的不同:一是靜態的;二是動態的。楷書追求平衡、穩定;草書追求流轉、變化。楷書筆筆斷,筆與筆之間互相榫接,如建築物的梁柱架構。草書的筆與筆互相牽引映帶,如時間中流動回蕩的旋律。兩種美學並無軒輊,隻因作者秉性的不同,或擅寫楷,或擅寫草,這並非我的創見。唐張懷瓘評唐以前書家不以書家為單位,而以書體為單位,他雖推崇王羲之,把王的楷書列在諸家中第一位,但草書則列在第八位。
    潘天壽先生的書與畫都基於楷書的靜態造型美學。楷書的主要線條是直線,橫必平,豎必直,結字必求莊重穩固,紙麵的空間由一個二維的會標係統所規定。方塊的楷體字是在此二維空間的形體單位。行草書不但打破楷書的方正格局,並在不同程度上消除二維坐標的約束。潘天壽先生也寫行草,但是,化曲為直,化轉為折,是楷書化了的,而兩字之間極少帶筆。實際情況楷當然也需要活潑與變化。但此變化也是靜態的,是在二維坐標規律中作位置的錯移,形態上的縮小或放大,截短或拖長。在穩定中作新組合,開新生麵,造成在不穩定的“險絕”中的穩定。如題跋中常見的“雷”字,他采用古寫法“   ”,強調窗格式的圖案和積木遊戲的壘積造型,上下三層,上層的“雨”字頭向左挪,下層兩個田字向右挪,危危欲傾,令人驚駭。
    在中國繪畫中,氣與勢的遊走是構圖的主要原則,但是,在潘畫中,也潛在一個靜態的二維坐標,無論在山水或花卉中,我們常可見到一塊方正巨大的岩石,用簡略概括的線條勾出,像寫一個大大的“口”字。雜花細草傍它而生,鴉、鴿、鷲……以及貓、蛙都  致辭在它的巔頂,它在畫中是具體化了的幾何坐標,它

[1] [2] [3]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