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坡是宋代文化孕育出來的曠世奇才,經曆磨難而笑對人生,思想自由,品格堅貞、坦蕩、曠達。他的思想主要體現在他所倡導的蜀學(融合佛、道、儒三家的雜學)上,但主要思想是儒家的。他的文章如其在《自評文》中所說:“吾文如萬斛泉源,不擇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雖一日千裏無難,及其與山石曲折,隨物賦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於所當行,常止於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它雖吾亦不能知也。”辭達、通脫,有圓活流轉、錯綜變化和自然率真之美,善用比喻、多形象思維,有詩化傾向,以情感和才氣為文,富於想象。其中《東破題跋》屬小品文,中間品書論畫的有一百二十篇,涉及筆、墨、書、畫等內容,雖篇幅都極短小,但是內容廣博,而且不乏提煉,中間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思想觀點。
一、以自然為核心的書法美學思想
蘇東坡的思想出入儒、道、佛三家。但在書法思想上,明顯偏於道家的理想。這表現在他以自然為核心內容的書法美學思想當中。
首先是“至於無”的思想。他在《題筆陣圖王晉卿所藏》中說:“筆墨之際,托於有形,有形則有弊,苟不至於無,而自樂於一時,聊寓其心,忘憂晚歲,則猶賢於博弈也,雖然不假外物而有守於內者,聖賢之高致也,惟顏子得之。”強調書法要達到“無”的境界。無:是道家哲學範疇,指宇宙的本原,一說作“氣”,無形無聲,恍兮忽兮,不可感知。《老子》說:“天地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這就是說,在蘇東坡的思想中,書法要深入到宇宙的本原,反映“無形無聲,恍兮忽兮”的道的內容。用現在的話說,就是以藝術的手段把握世界。以此為出發點,就衍生出他對陳規陋習的輕視與對自然天成的尊重,最終導致“書初無意於佳乃佳”的自然勝過雕琢的思想的出現。所以在《東破題跋》中,他才提及:“有意於學,此弊之極”,“吾書雖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踐古人,是一快也。”在《題蕭子雲書》中說:“唐太宗評蕭子雲書雲:‘行行如迂春蚓,字字若綰秋蛇。’今觀其遺跡,信虛得名耳。”可以從反麵證明這一點。
其次是對建立在“道”的基礎上的“自然”的推崇。幾乎所有道家哲學中,在論及“無”的時候,同時是對“自然”的推崇。這一現象反映了“無”與“自然”的關係。尚無,必然導致對“自然”的推崇。這是由道家哲學中“無”和“自然”的關係決定的。“無”是“有”的對立麵,是與“人為”不相容的。提倡“無”,實際是提倡對於“道”的認同,“無”是規律的體現,是不以人的意誌
[1] [2] [3] [4] [5] [6] [7]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