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法理論 > 書論 
抱一齋論書:古代筆法的遮蔽
發表日期:2006-10-27 01:20:00 來源:不詳 被閱讀[1593]次

常言道:筆法生結構,書法筆法的演變,與書體的形成確有重大關係。一種筆法的形成和成熟,預示著一種新書體的產生,反過來,一種新書體在形成過程中,必然廢棄其“前體”的一些筆法,這種演進就是筆法嬗變,但是,在這個演進過程中,亦使一些筆法被逐漸廢棄,最後消失自己的影子,隻有在一種書體的“前體”中才能看到被它廢棄的筆法,我們稱這種現象為“筆法的遮蔽”。

    筆法嬗變是一個連續的過程,沒有哪個時代的筆法能離開前代筆法的影響,也沒有哪個時代的筆法不在前代筆法的基礎上有所增損。這是一個毫不間斷的過程。所以,在相鄰的兩個時代,筆法的嬗變是連續的,後一時代的人很容易了解和它相鄰的前一時代的筆法,但是對於相隔的兩個時代,卻很容易造成隔閡,當政府有意識地進行文字革新或某一時代出現書法巨人的時候,由於後者的出現,使相隔時代的筆法受到遮蔽的可能性更大。舉例說,熹平四年(公元175)三月,東漢政府在召集諸儒正校正五經文字時,曾在太學門外立石,由蔡邕書丹,使工鐫刻,作為後學取正的榜樣,魏正始年間,曾刻三體石經,用古文、篆書和隸書三種字體書刻,作為後人學習文字的規範。在這兩個重大舉措中,無疑對前代的文字有所增損,在為書法帶來新的質素的同時,也遮蔽了在其以前的部分筆法。

    甲骨文、金文、小篆是漢字的早期形態,它們有著迥別於後世其它字體的共同特色,即在形體上保留著濃重的象形意味。

    甲骨文是現存我國目前發現的最早的有係統而又較為成熟的文字。最早發現甲骨文是在1881年以前。1898、1899年(光緒二十四、二十五年)甲骨開始被古董商視為一種有價值的古物,運到天津、北京出售。京都國子監王懿榮素喜收藏金石書畫,尤愛古董,對文字考訂頗為精深,一見“龜板”便鑒為有價值的古物。細為考證,始知為商代物,其文字當在篆籀之前,乃以重金悉數購得。由此可知,甲骨文得到鑒定應是1899年,王懿榮當是收藏、堅定甲骨文的第一人。甲骨片迄今為止,累計已有十餘萬片,分藏於各大博物館和日本、美國、英國等國家,現知單字約近5000個,可辯識者約1500個左右。字大者徑半寸,小者如芝麻。

    甲骨文主要有四種表現形式: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