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法理論 > 書論 
中國書法到哪裏去
發表日期:2006-10-27 01:20:00 來源:不詳 被閱讀[1755]次

為慶祝中日邦交正常化30周年,由中國對外藝術yabo信息 、日本朝日新聞社、日中友好會館聯合舉辦的《首屆中國現代書法20人展暨第46屆日本現代書法20人展》將於今年4月24日至5月7日在中華世紀壇藝術館展出。此展於今年1月18日至24日已在日本成功舉辦。我有幸和參展的著名書法家歐陽中石、劉炳森等一起去日本參加了這次展覽的開幕式,在同日本書法家進行的深入交談中,我們深感日本書法家對傳統的繼承與創新有其獨到的理解,而他們創作心態的寧靜,也與中國書法界一些人的浮躁心態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如何使具有悠久曆史的我國書法藝術瑰寶能在我們這一代人手中進一步發揚光大,這是我們一行人一路在思考的共同問題。

  “從哪裏來,到哪裏去”的問題,是書法藝術發展的根本問題

  這個問題說到底,還是個繼承與創新的問題,也就是對中國的書法傳統如何繼承,繼承什麼;如何創新,往哪裏創新的問題。

  中國的書法藝術,始自商代,有著三千多年的悠久曆史,之所以具有無比強大的生命力,就是因其代代繼承,代代創新,代代與時俱進。正因為如此,才極大地推動了中國書法藝術的發展,並產生和造就了一個個書法名家和一大批書法名作。晉代的王羲之和唐代的顏真卿就是繼承與創新的卓越典範,他們成其大才的藝術道路,也就是繼承與創新的道路。曆代的書法名家,如唐朝的歐陽詢、褚遂良、張旭、懷素、柳公權,宋朝的蘇東坡、黃庭堅、米芾,元朝的趙孟,明朝的文征明、祝允明、董其昌、張瑞圖,清朝的王鐸、鄭板橋等等無一不是繼承與創新的大手筆。可以說,繼承與創新是中國書法得以不斷發展的基礎和動力。

  但是,近年來,中國書法界在繼承與創新方麵卻存在著嚴重問題,其最主要的表現就是大講“創新”,否定傳統。如有的人認為,中國的古老書法傳統是一種負擔、障礙和枷鎖,時代變了,對其拋開越快,創新的步伐才能越大;有的人對傳統的東西也很向往,也想繼承下來,但感到前人書法成就太大,傳統太深,令人望塵莫及,遠水解不了近渴。於是,就想“創新”,走“捷徑”,搞“速成”,玩“雜耍”;有的人則心態浮躁、急功近利、急於成名、急於發財,對學習傳統藝術坐不下來,鑽不進去,也隻好高舉“創新”的旗幟,憑借自己一時的感覺,胡塗亂抹,隨心所欲,獨往獨來。致使中國書界一些“狂、怪、野、俗”之作應運而生。這些已成為妨礙和危及中國書法藝術健康發

[1] [2] [3]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