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法理論 > 書論 
當代中國書法的表現思潮(中)
發表日期:2006-10-27 01:20:00 來源:不詳 被閱讀[2064]次

書法的"現代"性表現幾乎與"後現代"性表現同處於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國獨特的文化環境中。但是,"現代"有過"派",而"後現代"很難說有"派"。泛古典主義的傳統書法在整個"書法時期"以"二王"或晉唐為指歸,在審美上有一種揮之不去的"經典"情結,這有類於意大利文藝複興時期人們對古希臘藝術的態度。

  雖然其間大約在一千五、六百年的時限中"經典"情結有所變化,如清代嘉、道、鹹以後"碑學中興"造成的近代尊碑運動,不過,總起來說,千餘年的書法基本上處於"書寫性"的風格修正與試錯之中。書法時期"言必稱二王"。而碑與帖之爭畢竟是傳統理法範圍內的學術流派之爭,並未構成古典與現代的衝突。

  可是,1985年10月15日現代書畫學會在北京中國美術館舉辦的"現代書法首展",卻打破了書法界的平靜。十五天展期,觀眾川流不息,社會反響是非常大的。張仃、黃苗子、王學仲、李駱公、王乃壯、古幹等十幾位老中、青藝術家參展。"禮讚現代書法"讓人們"看到反映這個時代的書法新風貌"可以說是該展覽的宗旨。

  其中,王學仲的《浮鵝》是用重墨在一片淡濕墨塗染過的半白半黑紙上書寫了"浮鵝"二字,一反傳統的方法,而借鑒了繪畫的效果。而古幹的組合書法《山水情》則直接引色彩入書法,並直接用字體構成一幅畫麵。又如馬承祥的《步行》,在十字路口(形象字"行")用濃墨畫兩個腳印。等等。這次展覽的舉辦,其意義不在展覽本身。以今日眼光視之當年這個展覽正是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人們觀念解放的一次嚐試。

  其中的大多作品都是淺泛的,構不成藝術史的意義。但是那種求新的意識與令人眼目一新的形式玩弄,給人們以很新鮮的印象。試圖用表麵化的"書畫同源"來尋求書法的當代出路可以說這是一次失敗的嚐試。八十年代中期是一個思想活躍的特定時期,此次展覽衝擊了書法的傳統觀念,它預示了一個古典權力話語中心的開始被消解。

  同年,浙江穀文達參加湖北"國畫新作邀請展"的《靜觀的世界》與1988年北京徐冰在中國美術館雙人展的《析世鑒》"天書"作品,都是在利用書法或文字的原素進行創作。穀文達將"書寫""潑染"與"肌理"混合運用,探索著書法與繪畫交互為用的可能性。而徐冰的"天書"是不可釋讀的--因為他的"字"是漢字偏旁部首的個人化重構。

  顯然,穀、徐二人意不在"書法"創作,但他

[1] [2] [3] [4] [5] [6]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