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法理論 > 書論 
當代中國書法的表現思潮(下)
發表日期:2006-10-27 01:20:00 來源:不詳 被閱讀[1290]次

"中國有後現代藝術嗎?"這是美國研究中國現代美術的學者梁莊·愛倫一篇文章的題目(發表於《世界美術》1996年第3期)。梁莊、愛倫認為西方的"後現代藝術產生於波普藝術",是"由達達到波普演變程序的立場,很明確,中國並未經曆這些藝術運動","事實上,中國的美術史上並沒有一個'現代藝術'的發展階段"。因此,她分析後結論:"後現代主義藝術在中國是不可能存在的。"

  我們可以說梁莊·愛倫多少有些偏見,或許她對中國的了解還不夠全麵深入。比如她說:"隻有當中國藝術家懂得流行文化是主要的創作之源,中國才有可能產生後現代藝術。"實際上,中國已然是流行文化與非流行文化半天下的局麵。廣告、聲像、影視等傳媒已然占據了不少文化消費市場,中國的都市已成了大眾文化--快餐流行文化的跑馬場。不管動因與起點如何,中國已然產生了後現代文化的浪花。

  但是應該指出,由於中國社會的製約與體製的特殊性,中國尚未形成後現代文化的整體氛圍。中國當代文化是複合的、疊置的、錯綜的。後現代文化肯定尚未成為主流中國文化。但是,後現代文化的思潮是存在的。我認為,當代中國文化是古典主義(傳統)文化、現代主義文化、後現代主義文化共生並存的文化。

  具體到中國當下的書法方麵,亦如此。在中國的現實背景中,書法中的傳統(古典)主義仍是書法存在的主流,而現代(前衛)主義和後現代主義的文化思潮隻是次流。作為中心文化的傳統派書法從觀念到表現都左右著當代的書法大走向--因為審美習慣與曆史傳承心理都在這一方。前述的種種藝術表現思潮,尚有不少盲目性,尚有不少是為了藝術表現的自由而"戰",與學術性追求以及文化構建尚有距離。

  況且,近20年的中國,走馬燈似地上演模仿、抄襲、挪移、借用、追逐西方藝術文化的表現方式,基本上欠缺遴選與反思,所以,"現代的"與"後現代的"邊緣也是不清楚的。作為中心話語的傳統主義書法觀念主導著展覽、獲獎、出版、媒體、教學等領域,因此,"現代"及其"後"表現都還大體上處在邊緣位置。外國學者往往將此歸咎於我們的意識形態控製,其實,置身中國社會,應當認識到事事並不盡然,因為來自廣泛的社會受眾基礎的文化大眾往往對於"現代"及其"後"表現疏於接納和認同,這是文化傳統的巨大力量,並非隻是意識形態的控製使然。

  尊重大眾的審美習慣這是"書法"主體賴以生存

[1] [2] [3] [4] [5]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