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法理論 > 書論 
論取法寫經、魏碑的鋼筆楷書
發表日期:2006-10-27 01:09:00 來源:不詳 被閱讀[1961]次

新時期以來的鋼筆書法是以創作的豐收來標誌的。而且,這種豐收是以各種各樣的麵目出現的。楷書的創作同行草書相比,數量上自然要遜色得多,但表現的方式卻仍然是十分多樣的。除了繼續效仿曆來為人所矚目的晉楷、唐楷之外,人們還將其效法的觸角伸向了浩瀚的民間書法之中。效法民間書法的主要方向,我們可以將其分為寫經小楷和北朝碑版。

                二  

 寫經小楷從魏晉一直貫串到晚清,是作為傳播教義、培養出家人研讀書寫的一種形式。魏晉之際的寫經小楷帶有隸書遺韻,用筆實多於虛,因而外觀顯得笨拙凝重。但是書寫的意緒又使人感到一種不加修飾,隨緣而走的印象。唐以後的寫經小楷開始納入了“法度”的軌道,寫得字勢周正,一筆一劃毫不苟且,同時也注意了用筆提按的作用,提按比例鮮明。鋼筆書法作者的取法,是要與晉、唐的名人楷書明顯地區分開來,讓欣賞者一眼洞穿其絕對的不是同一種來源。要使欣賞者耳目一新就關係到方法上的運用巧妙,而方法上運用最基本的就是用筆。他們是想寫出鋼筆書法線條的經體楷書呢,還是完完全全地表達法帖上的毛筆趣味?從眾多的經全書法來看,作者們都選擇了後者。這種作法的利弊在於鋼筆書法要與傳統或離或合?這是書壇上較有爭議的。那麼,又如何來達到這種毛筆的韻味呢?有的硬筆書法作品倘不標明使用工具的種類,也完全可以視為毛筆所為,其逼真程度令人驚歎。一般的作者要達到這一點,總是緊緊抓住經體楷書的特征進行發揮的。綜觀經體小楷的外在特征不外乎造型左輕右重,用筆起輕收重;起筆露鋒尖削,收筆鈍拙圓潤。由於起訖的粗細懸殊,對於毛筆書寫而言,隻要提按的較重而已,而對運用鋼筆來進行曲創作的作者來說,要達到這種粗細變化就不僅是提按的問題了。因此,轉向研究工具的改進者有之處心積慮地提煉某個筆劃的有之,居然也都寫出了很純正的硬筆經體小楷。如果從數量上看,這是十分令人欣喜的。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去探討寫經中的內涵的人就很少了。內涵是隱型的,可感不可感受,都隻能意會而難以用實際語言傳達。況且,人們也都會將內涵的逐漸深厚寄希望於逐漸紮實起來的其本功身上。由此,吸嚼、揣摩不夠,徒有其形者也為數不少。我們看到的鋼筆寫經小楷,一般地都有比法帖來得活躍、飛動和變化,較少渾穆、溫和和稚拙。鋼筆書寫固有的輕捷,使用不少作者忽視了用筆時速度的把握,常常處於迅疾或

[1] [2] [3] [4] [5]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