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都必須學會寫字,字字是我們生活中很平常的事情。人們寫字是為了記錄自己的思想和與人交流。書法家還可以把寫字作為一種造型藝術來進行創作。作為藝術創作而寫的書法字與作為日常思想記錄與交流的字,有著明顯不同的動機和效果。筆跡是一種可視的圖形,因此有關論述筆跡的文章總把筆跡說成是在視覺控製下完成的。我認為這種觀點是從識字和學習字的結構來看的。字作為一個學習的對象,它有著標準的結構,這就需要學習者用眼睛去看,去記憶,並把它摹寫下來,這就離不開視覺的參與。在筆跡心理鑒定長期的實踐中,我發現最能體現書寫者個性心理的是筆跡中線條(即筆畫)的力度和速度,而不是字的結構。因此書寫者在書寫時的視覺不作為筆跡心理鑒定所關注的重點。
書寫時線條的力度和速度沒有什麼規則可言,不需要視覺的參與和控製,是憑書寫時的手感——手的主動觸覺的把握。
現在讓我們一起來做一個實驗,大家按平時的手寫習慣抄寫、默寫或聽寫一些意辯解並不連慣的文字,然後再閉上眼睛寫字,結果就會發現每個人寫出的字的結構和睜眼時寫的字差異很大,而線條的力度、速度和形狀卻不論是睜眼時所寫還是閉眼時所寫均相同。
在日常寫字時我們必須要集中注意,回憶再現字的筆畫結構,這是讓他人和自己能夠認識所寫之字進行交流的必要前提,線條就顯得無關緊要,而讓它放任自流。自己怎樣習慣就怎樣去進行,隻有這樣在寫字時才感到輕鬆和熟練。寫字對我們來說是一種勞動,它需要支出體力和腦力。因此,我們在寫字時就必然會根據自己的適應性,在筆跡線條的書寫上按照已固定的模式進行,以節約腦力和體力的能量消耗,提高寫字的效率。
作為圖形的認知、組成漢字的能力及手的運動機能的發展總的書寫學習能力,是在兒童五六歲時成熟的。這個時期正是入小學之前。在幼兒書寫能力的發展過程中,從字形、筆順方麵,可以看到幼兒特有的錯誤。筆順方麵常常是縱線比橫線、斜線比直線、右側比左側、複雜部分比簡單部分、線比點先寫。從字形的錯誤來看,多有鏡象文學和倒轉文字。
在書寫學習中,教師和學生注意的是糾正筆順規則和字形的錯誤,發展辨別字形、結構、正確模寫、再現的能力,而讓書寫線條力的付出形式上保留了個性的特性。因為在書寫線條的力度上本身並不需要標準的模式。因此兒童書寫中線條的表現能夠以自我中心動作思維而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