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法理論 > 書論 
盤點2000-2005中國硬筆書壇
發表日期:2006-06-30 22:11:00 來源:中國硬筆書法在線 被閱讀[1746]次

盤點2000-2005中國硬筆書壇 ● 高甬春 站在2006年的角度去審視走過的新世紀頭幾年,不難發現中國硬筆書壇在這幾年中有了巨大的變革和創舉,這是整個硬筆書法史未曾發生和嚐試過的事件,開拓、革新、爆發、盲從、掙紮、堅持……,所有的感受因這個新世紀的起點而起,不管成也好,敗也罷,畢竟,新世紀的中國硬筆書壇有了它特有的獨白。 硬筆組合,吹過流行風 2000年6月,《中國鋼筆書法》推出關注“八隻眼”組合一文。組合一詞,在歌壇早不是新鮮事,什麼“小虎隊”、“草蜢樂隊”、“達明一派”等等,向來不敏感的硬筆書法在新世紀之初接納了這一新鮮事.“八隻眼”的成員是青年硬筆書法家吳一橋、姚玉良、倪俊冬、蔚陸軍四人。他們組合名為“八隻眼硬筆書法創作組”。他們的理念是:四人有八隻眼,要用獨特的眼光審視硬筆書法。而後“茶陵六青年”、“嶺南風”、“苦行僧”、“內江六人行”、“巴蜀風”等組合相繼成立。時過5年,組合悄悄隱退,很少有人再熱衷於此事。在我看來,他們的興起有幾個因素:一是當時硬壇過於寂寞,創意激活硬壇。二是書友之間交流感情。三是宣傳自我,借此擴大知名度。然而.組合從迅速擴大到停滯,主要是組合的存在始終未找到其立足點,它以幾個書友的共同愛好為依托,缺乏深度和支撐。以筆者之見,組合要有生命力,須有一定的學術研究和專題探討作支撐。比如以書體、書風、主攻方向確立組合,這樣的組合才有價值和生命力。否則,熱鬧一陣,便無事可幹了。 網絡平台,衝擊主流媒體 e時代的到來,硬筆書法與它接軌算是很晚了。直到1999年8月,我國首個硬筆書法專業網站在遼寧省東港市誕生,網站的創辦人是史洪清,這是硬筆網絡時代的一個信號,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城成為傳遞硬筆書法信息最快的使者。隨後幾年中,較有影響力的硬筆書法網站還有“中國硬筆書法在線”、“中國硬筆論壇”。這三家網站均力推硬筆書法,硬筆書法天地網以展示為主,中國硬筆論壇以論壇為主,中國硬筆書法在線則結合了展示和論壇兩大功能,其點擊率最大日超過6萬人次,注冊會員達10000人以上。網站的興起,對報刊雜誌有一定的衝擊,讀者由紙上閱讀到網上瀏覽。網絡有它的優勢:信息快、參與性強、容量大,內容包羅萬象。硬筆書法網站參與競爭,對主流媒體有一定的衝擊,但筆者認為,硬筆書法網站建設的遺憾,是沒有找到網站長期生存、發展的經濟增長點,如何運作好網站,既發揮社會效益又體現經濟價值,是今後發展的關鍵。 進入市場,步履蹣跚 中國畫家首先富了起來,毛筆書家也隨之富了起來,硬筆書家的作品何時變成銀兩呢?這個問題提上了新世紀的議事日程:2001年4月25日一5月1日在山東煙台,硬筆書法作品首次拍賣,王正良先生的《孫子兵法》作品以2.2萬元拍出,16開作品單價達975元,謝非墨的《錦繡中華》字帖原稿1.8萬元拍出,16開作品單價732元;2001年11月和2002年2月《中國鋼筆書法》分別刊發建立ISC中國藝術品價值網絡體係的硬筆書法價值評審的相關內容,以期通過對硬筆書法家作品的價值評估,建立硬筆書法市場;2002年10月,高甬春、陳文軒、鄒慕白、餘中元等諸位青年硬筆書法家先後拿出自己的作品以無償拍賣支持網站的名義首次在《硬筆書法天地網》拍賣, 《中國鋼筆書法》於2003年4月“藝苑茶座”專欄討論此事;2004年初,廣東李慶綠以召集人的身份,圈定國內18位較有知名度的硬筆法家推出“集體潤格”,以期把硬筆書法市場化推向高潮。然而,時至今日硬筆書法的市場並未取得實質性成功。2001年煙台拍賣,想法好,膽量大,但“天價”成交背後“操作”嫌疑過大,高價位不能讓市場接受;藝術品價值評審,不知何故.有了開頭,卻沒下文;網上拍賣是硬筆書法作品打破地域性實現購物的好點子,然而,幾年下來,因征集不到名家作品,價位始終太低,低質量的作品盲目上拍等諸多原因,漸漸冷了下來;“集體潤格”的市場購買力也不強,銷售情況不理想。到今天為止,不得不承認硬筆書法的市場還很弱,這需要更長的時間去培養、發展、擴大。 民資辦刊,勇敢者上 在民間,始終有股力量一直不斷地在為硬筆書法呐喊助威,那就是無正式刊號的硬筆刊物,這些“鐵杆票友”一直在辦刊路上不斷開拓。這幾年中,《鋼筆書法報》已出200多期,《綠天硬筆書藝》共出7期,《中國硬筆書壇報》、《中國硬筆書法》,還有《硬筆書法·明信片報》,共出26期,另有許多兼毛筆、硬筆的報刊十幾種。這些硬筆書法的報刊經過新世紀前5年的洗禮,大多經不起時間的考驗,一些內刊苦苦掙紮,說“苦苦掙紮”是不為過的,沒有官方認可,沒有資金,隻有勇敢者的精神,但隻要硬筆書法在,這杆報刊大旗就不倒。 大展大賽,上世紀的風采 1985年的中國鋼筆書法大賽共收到參賽作品100多萬件。100多萬件!這簡直是個天文數字。如今,一個大賽有三、五萬件作品,已是了不得的大事了。近年來,大賽風光不再,原因有:一是各類比賽多如牛毛,各級單位都在辦全國性的比賽,非常混亂;二是功利色彩重,以收取參賽費及定購各類獲獎作品集為主。三是電腦對硬筆書法熱的衝擊。疆壇已無法像上世紀80年代那樣通過大賽推出諸多如顧仲安、王正良、任平、張秀、劉惠浦等等名家。2004年《中國鋼筆書法》花大力氣推廣的新世紀中國“十傑、十佳”青年硬筆書法家評選活動也遠沒有1987年舉辦的“蘭花杯”硬筆書法家評選活動有份量和有影響。新世紀的幾年明顯暴露出大賽的底氣不足,參賽人少,獲高獎者無法通過賽事迅速提高知名度。這期間比較有影響的大賽有:2001年5月和2003年6月舉辦的第八、九屆中國鋼筆書法大賽。2003年6月舉辦的綠天硬筆書藝書論大賽。2002至2005年期間舉辦的第五至八屆文華杯大賽和2005年5月書法報社舉辦的“書法報·首屆中國硬筆書法大賽”。 軟硬兼施尋出路 新世紀硬筆書法家的創作與實踐呈多元化,不少硬筆書法家除了很好的硬筆書法功底外,還努力嚐試對毛筆書法水平的提高,不少作者已頻頻入展中國書協主辦的各類比賽,如朱勇方、謝繼東、黃文泉、賀東祥等,同上世紀的名家相比,創作能力強,上世紀的硬筆名家大多隻擅長硬筆,毛筆書法水平一般,甚至也有很少寫毛筆的,作品單一,內涵少。新世紀的硬筆書法家敢於探索與借鑒,他們通過毛筆書法的學習來提高硬筆書法的水平,從而進一步服務於硬筆書法。 經典書風,大旗迎風展 注重精品,注重裝幀,在2001年5月舉辦的第八屆中國鋼筆書法大賽中已見端倪。如果翻看2000年以前的各類獲獎作品集,可發現作者隻重視對硬筆書法作品本身的把握,而這次大賽,注重裝幀的作品給大家很多啟發,硬筆書法除了本身線條美以外,還注重裝飾美,使之成為藝術品。2004年3月,“經典書風·首屆中國硬筆書法主題展”在杭州舉辦,這次活動強調硬筆書法作品的裝飾性和整體效果,提倡:1、作品既要有傳統功力,又要有現代感,發揮硬筆特性;2、提倡小而精的作品,作品不折疊,強調原作的觀賞性。3、作品要有裝幀,選用各種有色紙裝飾,使作品錦上添花。4、作品要巧妙用印,尤其是閑章,使作品更趨精美。當作品集問世時,硬筆書法裝飾效果一覽無餘,為創作打開了新的天地,加上當時的《綠天硬筆書藝》彩色印刷,給硬筆裝飾效果提供了展示的平台,硬筆書法作品借助於裝幀向經典、精品發展邁進了一步。 硬筆書法經過上世紀80年代的起步,90年代的高潮,在2000年後已進入調整期,這是必然的現象,上述的幾種典型現象正是硬筆書法走向成熟和理性的磨合。總體評價新世紀的頭幾年,還是感到有想法,敢探索,隨著時代的發展,硬筆書法的地位可能和毛筆書法一樣,其實用價值逐步縮小、減退,曆史價值、藝術價值將會凸現出來,現在正是轉軌期,如何把握好方向,是我們每個硬筆書法工作者肩上不可推卸的責任。 原載《書法報·硬筆書法》2006年第8期 【回到首頁】 【我要發言】 【關閉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