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法理論 > 書論 
耕雲種月我寫我心--經典書風展作品創作自記(潘漢平)
發表日期:2006-06-30 21:59:00 來源:中國硬筆書法在線 被閱讀[1881]次

耕雲種月我寫我心--經典書風展作品創作自記 □ 潘漢平

五月十三日,網上得知,經典書風一一首屆中國硬筆書法主題展(簡稱經典書風展,下同)評選揭曉,倍受厚愛,本人拙作榮幸入展,甚慰之餘,靜下心來,又想寫點東西。但是,手記不全,隻好通過記憶進行追寫,於是就有了這篇自記。在含記中多談過程,談感受和感悟,也談作品營造,不談結果,不談作品優劣,因為這些讓讀友去議,比自己說好。遺憾沒有原不,作品的描述憑印象紀實,難以客觀、完整。不過,好在七月杭州開展,還有機會去評議它。說這麼多,宗旨一個,以期讀友可閱,並相互交流與促進。

書法的藝術,是苦的藝術,創作的過程是一個修身養性,增長聰學才識的過程,同時,也是一個含辛茹苦、品味藝術人生的過程。

四月一日 下午3點左右
  午睡醒來,習慣性打開電腦,從硬筆書法天地網上獲悉“經典書風展”的啟事信息,頓時萌生參展欲念。

四月二日至四月二十六日
  這個期間是一個至關重要的時間段,從閱讀到琢磨,再從構思轉入創意,整個過程尤為艱辛,三言兩語,難以說清。開頭二、三天,不是很在意“經典書風展”啟事的內容,走馬觀花看了一兩遍,但是一下機,又忘了詞,折騰二、三次後索性把啟事的全文手抄下來,這可是世界上最笨的,但同時也是最可靠的辦法,沒想到這一招還管用,每當思考到哪裏犯難時,則把手抄的啟事拿出來一看便知。了解和掌握“經典書風展”的基本內容和參展規則,這並不難,而要揣摩倡導者的初衷和旨意,真正讀懂此次展覽的實質精神的確要費些勁。為了不離題,在逐字、逐句、逐條研討啟事的同時,還得充電補氧,十兒天裏先後翻閱了不少資料和書籍。如錢鍾書的《談藝錄》、李澤厚的《美的曆程》係列,陳振濂的《書法學》等都在涉獵之中。《寫字》、《書法報》,十幾年來訂閱的《中國鋼筆書法》等報刊雜誌都不放過。好的想法,獨特見解,常用術語,把它摘錄下來,必要時予以借鑒。名家字跡,經典作品,美妙幅式把它作上記號,以便查找。不懂的名詞查書法辭典,不識的漢字查新華字典。關於美術、裝裱、篆刻諸學科知識,除查工具手冊外,還專門拜訪書友和行家,克服創作中可能會遇到的困難。幾經思索,反複推敲,深入領悟,對“經典書風展”的主題思想,筆者歸納為一句話,不知妥否,與讀友商榷。即呼喚時代硬筆書法精品,盡量達到書寫內容與表現形式的高度統一,以實現傳統文化與現代藝術的完美揉合。因此,無疑地向每位參展者提出了高、新、尖的綜合素質和書法技能要求。然而,在一般情況下,書法愛好者難以做到以下這些,即,嫻熟而不庸俗;裝飾而不浮華;標新而不怪異;既典雅別致又具有時代氣息;既小而精又有豐富內涵;既形式多樣又要主題鮮明。具體說來,需要考慮的專業要素和要點大致有:傳統功力與硬筆特性:書寫內容與形式選擇;還包括:用筆、用墨、用紙、鈴印、章法、色調、書體、環境、風格、神韻、視覺、美感、防折、防皺等等,這些都要有足夠的清晰的認識。有了較成熟的意識,就有了創作的前提,有了這個前提,心中就有了腹稿,有了腹稿,即便可以動手操作了。

接下來,進行作品形體和麵貌的構思,更為具體和棘手,讓人多費了一些心血。數日中,坐立不安,苦思暝想,時而查閱資料,時而在房間裏踱來踱去,腦海中滿是間架結構,墨色、線條、點畫、布白、經典、雅俗之類的玩意兒。有時深夜入睡,淩晨三、四點睡不著,又爬起來,看作品集,瀏覽雜誌。有時一坐下來,就是三、四個小時,伏案比劃,並非創作完整作品,卻是一些不成文的單字和詞句。字的線條,有粗有細、有濃有淡、有長有短,紙上畫得亂七八糟。設計幅式,也斟酌多時,是條幅氣派,還是鬥方莊重,是扇麵優美,·還是對聯工整,到底那一種形式好,弄得五心不定,不知所措。有時在紙上試了幾筆不成型,捏成紙團扔了,不到兩三天費紙團就堆滿一簍子。時間一分一秒過去,日子一天比一天少,到了倒計時的時候,作品仍未拿出,心裏難免有些焦慮、煩燥,飯不好食,夜不能寐,沉默寡言,神情沮喪,家人怕我犯病,有時夜裏不到10點鍾就強行熄燈,白天吩咐多做點其它的活,分散注意力,以免頸椎病,腰傷和膽囊炎複發。其實,家人哪裏知道,對於一個書法愛好者而言,拿不出好的作品參展其實比害病還要難過。完成整個構思,創意的過程差不多用了半個月時間。

四月二十七日 下午2時許
  是日,正值陽春三月,天朗氣清,惠風和暢。江南名城黃石,西塞山腳筆者“墨漢瓦屋”齋室,己不同常日的雜亂,書寫工具早已備齊。屋外庭院內鳥語花香,草術爭一榮,清新幽靜,時景宜人。經過多日的洗禮,自我顯得格外精神,舒坦,鎮靜自如,此時此刻,隻有遠方傳來的“隆隆”的機器聲隱隱約約在耳邊回響,無人群的喧嘈、叫賣,也無家禽的鳴啼,這種環境進行書法創作真是再好不過了。興致之下,聚精會神,邊吟邊書,一氣嗬成,當時我看了看手機的時間,正文的書寫大概用了10分鍾左右,一次成功這也是木人創作以來少有的一次快速,真是磨鐮不誤打草功,一點不假。書寫的內容為李白五言詩古風一首,這首詩平時練習得多,詩句己背誦得滾瓜亂熟。由於行草體書寫,為了方便讀友,全詩釋文如下:“客有鶴上仙,飛飛淩太清。揚言碧雲裏,自道安期名。兩兩白玉童,雙吹紫鸞笙。去影忽不見,回風送天聲。舉首遠望之,飄然若流星。願餐金光草,壽與天齊傾。”具何風格,平常臨池對二王行草,唐、宋諸家最感興趣,對此,筆者不敢妄言,敬請同仁方家雅正。

下麵是創作作品的原型描述及相關資料的記錄。
  作品幅式:豎式有行無列,共八行,兩條幅上下組合。正文行草字大,落款位一於條幅左下角,字是正文大小的四分之一左右,即李白詩古風一首,漢平抄,兩小行。尺寸:7cm X 12 m X2。用筆:鴨頭書法筆,翻麵書寫,幾乎如同蘸水筆。用墨:234高級英雄牌碳素墨水。用紙:50克乳白色卡紙。用印:引首章,陰文“詩中畫”豎式橢圓章,自治,鈴蓋作品上幅正文右上角“有”字旁,名章,陽文“辛夫”筆名小印0.8cm見方,友刻。西泠印社出品的潛泉牌朱紅印泥,價格百元以上。裝飾:用2.0cm厚銀灰色硬殼托底(防折、防皺的需要)。正文鏡片粘貼後,用蘭天色中性水筆紋線套邊框,然後,再用紫蘭色條形彩宣紙鑲左右豎邊,上下左右對稱,色彩協調,搭配合理,格調淡雅,清雋秀美視覺上搶眼,齊展不歪斜有一定立體感,這一過程大概用了2個小時時間。

四月二十八日至四月二十九日
  近水樓台先得月,家人先睹為快,孤芳自賞兩日。

四月三十日 下午3時30分
  牛皮紙特大標準信封包裝郵寄,擔心逾期,再三叮囑郵政人員,此信非常重要,明日截稿,切莫耽誤。郵政人員蓋上郵戳,示意請我放心,這時,我才離去。次日就是五月一日,國際勞動節,創作告一段落,輕鬆自我感覺爽快難用言辭表達。與往常一樣,讀書寫字,上網訪客,回歸自然,沒有過多的去考慮結果如何,隻是等待。好在這次備展,是一種新的嚐試,也是一次自我能量與智慧的檢測;更是一種藝術人生的曆練,回味悠長,己知足矣,所以,即使不入展也無妨。然而,值得回憶的是,這段日子沒有虛度,沒有平淡,一個書法愛好者,如果一生中很少這樣的日子,那才真叫做寂寞、空虛和無聊。

                     潘漢平 二○○四年五月十九日於墨漢瓦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