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法理論 > 書論 
學書散記(一生何求)
發表日期:2006-06-30 21:54:00 來源:中國硬筆書法在線 被閱讀[2021]次

晚飯後,閑著無事,隨手拿起了一本《中國鋼筆書法》雜誌坐在桌邊欣賞,看著雜誌中那一件件裝幀精美、字體俊秀的硬筆書法作品是陌名書友們用普通鋼筆創作出來的時候,我就體會到這小小的一支鋼筆寫出來的東西一樣能登上大雅之堂,他們的筆法技巧、章法布局讓我佩服的五體投地,更多的是從心底湧現出一股強烈的創作欲望,這時候,我才仿佛意識到自己已很久沒有動筆臨帖了。

業餘時間有一點愛好是一件好事,如果你傾力的投入,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我對鋼筆書法產生興趣始於八十年代末期,那時隻憑著一點熱情和年青人特有的闖勁去追求的,在無師指點的日子裏,其間走了不少的彎路,後來接觸到了一些書法理論的文章後,才漸漸走上正軌。

學書是一件很辛苦的事,除了枯煩就是寂寞。可以想象,用一二個小時去對照臨寫古代書法家的一篇字或一行字,的確是顯的枯煩繁索且雜然無味,但沒辦法,任何學習書法的初學者都必須走這一條路——臨摹,這是學習書法的不二法門,也是初步通向藝術殿堂的必經之路。

曆代流傳下來的書法作品也分上、中、下三類,有一書法論句是這樣說的:取法乎上,僅得其中;取法乎中,僅得其下;取法乎下,則得其下之下。什麼意思呢?是說你如果選擇的是一本優秀的字帖進行學習,寫出來的字也隻能算中上等水平;你如果選擇的是一本中等的字帖進行學習,寫出的字隻能算中下等水平;再往下就是劣等水平了。所以說,選一本好的字帖很重要,而且這本字帖必須是你喜歡的。曆代書家的名作很多,這就要看你喜歡什麼樣的字體與風格了,書法理論中常提到“晉人的字尚意、唐人的字尚法、宋人的字尚韻”。初學者多選魏晉、初唐的書法範本為佳;行書字帖可選宋四大家,以米芾的字入手最易上路。我是不讚成初學者直接臨習現代某個名人的硬筆(或是毛筆)書法的,原因在於這個名人以前也是學習前人書法後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的,一定要追根求源,看他是學什麼流派的,找到了根源,你就可以直接從原帖入手了。舉個例子:宋朝皇帝趙佶不是個治理朝綱的好天子,但他是個書畫奇才,自創出“瘦金書”字體,經過追索,才發現他學過初唐書家褚遂良、薛稷的字,長期的鑽研臨習就演變成了自己的書格,書法上叫“出帖”。

我是比較喜歡楷書的。楷書,一是字體規範,二是結構嚴謹,三是筆法到位,四是從楷書可以直接看出一個人的功力。如果直接從行書入手,而沒有經進楷書的訓練,字也寫得好,但經過行家的“火眼”,就可分辨出字裏缺少某些有營養的東西。所以,至今我也不敢越行書雷池半步。這些年來,我一直很欣賞和關注1985年中國鋼筆書法大獎賽兩位特等獎獲得者的硬書作品,一位是貴州劉惠浦先生;另一位是福建的仇寅先生。前者的字可追溯到晉代王羲之的法帖,作品雍容典雅,書卷氣濃;後者的字出自唐代大書法家褚遂良,如美女嬋娟,靈秀感人。出於對這種風格的愛好,我特意選定王羲之的《樂毅論》作為臨習的範本,斷斷續續學了一段時間,其間也學了褚遂良的《孟法師碑》,都隻學得一點點皮毛,對帖中的精髓至今沒有完全吃透,仍在循序漸進之中。

長時間的臨摹學習隻是書藝進步的一個方麵,要想檢驗出自己真實的書寫水平,必須參加一些書法比賽才能得到驗證(這種比賽可以是縣市級,也可以是省級、國家級的),才會發現自己在書寫水平上存在哪些差距。一句話,有比較就有鑒別。這方麵,我感觸頗深。記得以前剛參加一些書法比賽時,作品是精心準備,反複創作,寄出後,每天是等星星盼月亮,夢想能金榜題名,後來作品多半是泥牛入海,杳無音信。現實很殘酷地告訴我,沒有紮實的功底,隻靠信手塗鴉、臨時抱佛腳是行不通的,肯定會被淘汰出局。幾次參賽碰壁後,我也灰心過,曾想過放棄,一天不寫可以,一個星期不寫可以,如果一個月不寫那就荒廢了,所以心裏總割舍不下,畢竟在這條路上走了這麼多年,多多少少對這個“黑白”世界有了感情。餘下的事就是拿出紙筆,攤開那羨慕、向住已久的古帖,繼續耕好我那“一畝三分地”——讀帖、臨寫、背臨等等。那時人年青,也吃得苦,晚上練字一坐就是三四個小時,手寫的酸,眼看的花,一行字或一個字往往要寫上幾十遍才行,一是要保證字的數量,二是要保證字的質量,特別是正楷,要寫得一絲不苟,真的要花時間和功夫。寫到興頭上,一晚上可以寫上十來幅,停筆休息的時候就孤芳自賞,對著原帖找差距,有時還要用放大鏡去看原帖中字的結構和筆畫。

就這樣一步步艱難的跋涉,機會終於來了。那是1995年的8月,在報上看到一則河南省《青少年書法》雜誌社舉辦“青少年硬筆書法大賽”的征稿啟示,猶豫了好長一段時間,抱著試試看的念頭,用脫墨(黑底白字)的形式寫了二幅硬筆楷書作品投去,剛開始的幾天還是很惦記這場賽事,後來工作上的事情一多也就忘了。96年元月的一天上午,我收到《青少年書法》雜誌社寄來的一封信函,打開一看,是一本新出版的96年第一期《青少年書法》雜誌,裏麵刊登了“95青少年硬筆書法大賽”獲獎、參賽作者名單。天大的意外,居然在10個一等獎中有我的名字,其後還刊出了我的獲獎作品。是不是搞錯噠,我仔細再審了一遍,哦,沒錯,作品是自己寫的當然認的,獲獎名單中名字後麵還用括號加上了“湖北”兩字,當時那喜悅的心情就不言而喻了,關鍵在於我的書寫水平得到了專家評委們的認可,也是對我學書走上正途的肯定。唯一遺憾的是,在我珍藏的所有參賽獲獎證書中,一直缺少這個“一等獎”的獲獎證書,是什麼原因呢,我想也許是大賽組委會工作人員的疏忽造成的,也許是證書在郵寄途中出了些意外。後來一想,管它的,反正有收成了。

一石激起千層浪。有了第一次的成功,那後麵信心就足了,熱情高漲,創作激情比剛泡出來的茶汁還要濃,記得有一段日子我在參賽、投稿上出現一發不可收拾的地步,不管是專業性硬筆書法雜誌還是非專業的,我都試著投稿,少則一幅,多則三四幅,部分作品先後在《寫字》、《湖北日報》、《鋼筆書法報》、《中國鋼筆書法》等報刊上刊登。那甜頭、那滋味真是隻可意會不可言傳。

在這裏有必要提到一個地名——鹹寧。《鋼筆書法報》編輯部的地址就在鹹寧溫泉淦河大道8號,我寫的比較好的習作大多被這家報紙的編輯們選中刊發,至今非常感謝這些不知名的編輯老師或是同道書友。雖然沒有去過鹹寧,但很想去這家報紙的編輯部看看,去體會一下堆積在那編輯部裏一件件來自全國各地不同作者創作出來的不同風格的作品所散發的墨香味。真正硬筆書法專業味很濃的地方是浙江的杭江,那裏有一本全國硬筆書法愛好者公認的權威性專業雜誌——《中國鋼筆書法》,而我之所以提到鹹寧,是因為它是我們省辦得比較好的一個硬筆書法報刊,也擁有一大批的硬筆書法愛好者,當然,我也是其中的一個。

在這條路上走的時間長了、遠了,人也就會慢慢淡出各種大賽的吸引與誘惑,最近幾年裏很少參賽了,多半是泡在網上某個書法論壇裏麵看別人的作品或是文章,偶爾也找幾幅與自己個性、風格相同的字帖(作品)臨寫一下,希望能從別人的作品中取舍一點有用的東西,來豐富自己作品內涵。不管怎樣,既然走了這條路,就慢慢走下去,那怕是斷斷續續,那也是循序漸進,終可邁向自己所製定的目標。

來源:本站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