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法理論 > 書論 
硬筆書法創作的雙重陰影
發表日期:2006-06-23 01:35:00 來源:本站原創 被閱讀[2571]次

上世紀80年代初作為現代中國硬筆書法發展的一個起點的話,當代硬筆書法已經曆了二十餘年的風風雨雨。其間發展的軌跡由表麵的“熱鬧”到內裏的“沉寂”再到若有成熟的“反思”。無從逃避,自90年代中期後,硬筆書法陷入了漸趨低落的處境。隻是,這種低落並非是絕對意義上的衰靡,且反而內在地映襯著一種反思與自省。因而,自新世紀以來,硬筆書法又重新步入人們的視線,不過,此次來得小心謹慎,帶著一些積澱,但更多的是反思和探索。

如今的硬筆書法雖有“好轉”的趨勢,但當我們細心審慎的時候,又不難發現,從藝術創作層麵上來講,硬筆書法還做得遠遠不夠。

一、毛筆傳統的束縛

毋庸置疑的是作為傳統藝術,硬筆書法不可拋棄傳統這一根基。而作為傳統。對其過分的依附,必然使其本身畸變為書法創作的桎梏。自20世紀80年代始,隨著人們審美意識的更加自主,對傳統經典文本的選擇也愈加多元。但是,這種選擇卻似乎永遠走不出社會時代審美傾向範疇的限製。人們一味效仿毛筆書法的經典法帖,難以走出這一束縛。是基於兩個主要因素的,一是作者的審美心理,認為硬筆的必須模仿毛筆的“藝術因子”,從筆畫、結構到章法,似乎隻有像了毛筆書法,才能稱得上是藝術作品;二是大賽的指揮棒的作用,主要硬筆書壇的一些賽事,說實在的,這些賽事在評比尺度上是側重於對傳統的“複製”的,而不敢越雷池一步,生怕落了個“非藝術”評比的“頭銜”。但是,這種堅持卻反而形成了一種桎梏,致使創作主體的性靈、觀念遭遇了“失卻”。

 在重傳統的大的氛圍下,如今作為個體性硬筆書法藝術創作依然顯得微弱。這實在有些過了頭,因為藝術發展的規律,就是要求藝術個體立基於傳統,但更多的是要創新。當然,在充斥著翻版傳統的當代硬筆書壇,也並不乏具有獨立意識與創造精神的中青年硬筆書法家。從他們的作品中,我們得到的最大啟示不是對其傳統根基的重估,而是對其如何超越這一限製過程本身加以演繹。

 不難發現,對傳統的過分迷戀導致的結果是不是創作的“創作”。他們顯然隻是對傳統的簡單複製,毫無自己的藝術語言,隻是對傳統的簡單熟化與定式,於藝術形態,這都是致命的。因為,熟化與定型則意味著藝術生命意識的淡隱直至失卻,同時也必將導致創作本身無從深入、無從創新。

二、外在美追求的偏頗

 

事物的美有內在的,也有外在的。外在的美能在極短的時間內抓住你的眼球,引起你的注意,甚至還能引起你的“衝動”。但這種感覺往往持續的時間不是太久,人們在“領略”了這種美之後,而更多地注意到她有沒有真正的內涵,有沒有內在的美,這種美能夠讓人慢慢“品嚐”,是一種永恒的美。

 

如今的硬筆書壇展現在我們麵前的是一種重外表華美的包裝、重大幅作品的“製作”、重線條的張揚跋扈。

這與人們的心理是有著密切的關聯的,與浮躁的社會背景也是相吻合的。有一種觀念上理解的偏差,“與時俱進”是我們時代的主旋律之一,因而在我們進行硬筆書法創作時,不失時機的將現代裝幀、影像等現代技術嫁接到硬筆書法作品上來,如果說是在已經完成的硬筆書法作品上來個錦上添花,並且與作品相互配合得和諧,相輔相成,又何嚐不可!問題就出在,眾多的創作者不是進行的藝術創作,而是簡單的製作加工,不考慮作品需要什麼樣的氛圍,而一味地重複著“桃紅柳綠”,格調極低,品位極差。重大幅作品的“製作”,其實作品的大和小本不作為作品成敗的因素,大的作品可以是好的,小的作品同樣也可以是精品。問題就在於有些作者在創作作品是不是根據自己主觀作品的欲望,而是為了迎合某種因素,比如大賽大展的需要,而硬著頭皮作長篇巨製,其作品的內容由於失去了創作的靈性,大多是在疲態的情況下完成的,因而失去了藝術作品所要求的諸多要素。重線條的張揚跋扈,還是追求的一種外在的東西,喜歡發揮得淋漓盡致,生怕讀者看不懂,不給讀者以想象的空間,往往呈現出程式化的傾向,缺少藝術作品所具有的意蘊美。其實,高明的硬筆書法創作好手,往往是筆短意長的,用筆點到為止,簡約蘊藉,讓人有想象的空間,並充滿著無限藝術的機趣。

 

其實,要走出這兩種硬筆書法創作的陰影並不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其一,走出傳統的束縛。在創作理念上要以藝術創作的標準來要求自己,而不是受某些外在因素的影響而喪失自我。在傳統已有一定積澱的基礎上尋找硬筆書法自身的語言,因為藝術的生命在於“個性”,如果總是躺在毛筆書法經典的溫床裏睡大覺,誰來完成硬筆書法藝術的使命?這樣的話,就不得不讓我們從硬筆本身入手,走出一條具有硬筆書法自身特色的藝術之路。其二,打破簡單追求外在的華美,而充實作品的內在美。需要從兩方麵做好準備,一是心理上,不要單純滿足於外在的東西,也許這種外在的美能獲取“某些人”的歡心,但能得到長久的肯定,必須能經得起時間的考驗,而能經得起考驗的是作品的內在美。因而,要摒棄表麵的虛榮,獲取內心的寧靜。二是在創作手法上,從張揚的外表轉化為內裏的錘煉,在重功力的同時兼顧情趣的生發,能給人以藝術的感染力。這就要求作者在深入傳統臨習經典的同時,還能重學養的錘煉,以深厚的線條功力為基礎,用高深的學養來支撐和提煉,恐怕硬筆書法的內在美離我們就不會太遠了吧。